公司新闻行业新闻

济源扶贫:以工带农开出“幸福花”
2020-07-20

记者 张恒


“曹小旦9767元、程国中6251元、付水勤4157元……”日前,在邵原镇花园村的河南巨力钢丝绳产业扶贫项目索具加工基地,村民们排队领工资。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第五次领了。


去年底,示范区实现整体脱贫,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脱贫以后,如何让贫困村、脱贫户真正站得稳、富起来,成为首先思考的问题。


巨力钢绳扶贫项目基地

巨力钢丝绳扶贫项目基地


工业是济源的主导产业,更是强区之本。相关部门联动协作,着眼发展实际,以工带农、以强带弱、以优带差,将加工厂房建在田间地头,将扶贫技能送到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带动,以勤劳双手走上致富道路,确保拔掉穷根,全面过上小康生活。


2019年8月开始,巨力钢丝绳先后在承留镇玉皇庙村、邵原镇花园村等20个村建起扶贫工厂,免费提供钢丝绳索具插编技术培训、工具、原料及产品运输等服务,带动贫困户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实现民、村、企三方共赢。


花园村加工基地


截至20206月底,巨力钢丝绳已带动济源24个行政村近300名贫困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且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发放工资190余万元,奖补村经济合作社12万余元,实现企业产值近3000万元。


在花园村加工基地,厂房内30余名村民有序分布,各自忙碌。“干了一个多星期,挣了2600多块,这活可干!”曹小旦是花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疫情影响未能外出打工。在村干部的号召下,曹小旦与妻子、儿子全员出动,来加工基地上班。经过一周的学习培训,一家三口很快上手,每人每天能赚120元左右。“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对这份工作,曹小旦越合计越开心。


花园村加工基地


索具加工是体力活,免不了受脏受累,起初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为了动员村民来上班,村委会主任曹卫国费尽了心思。他一边组织村干部全面摸排村民就业情况,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动员;一边组织村干部带头利用闲暇时间来加工基地做工。第一次发工资时,曹卫国不仅在村里的公告栏张贴出大红色的工资明细,还利用大喇叭在村里喊了一遍一遍又一遍。


“要公开透明,更要高调,让全村人都知道,只要肯吃苦能受累,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高工资。”在曹卫国的一番“计策”下,逐渐有村民改变了原本外出务工的想法,申请加入。


“以前是我鼓励大家积极干活,现在是乡亲们每天督促我早点来工厂开门。”曹卫国笑着说,在发了几次工资后,大家伙儿尝到了甜头,一个个干劲十足。如今,连邻村的村民都找上门申请加入。


承留镇玉皇庙村加工基地的成永刚


成永刚妻子李振琴


在承留镇玉皇庙村的加工基地,已到中午饭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成永刚和有语言障碍的妻子李振琴仍在这里加紧干活。半年来,成永刚不停地在3个身份之间转换——白天8小时工作时间,他忙活在自己的公益岗位上,休息时间是索具加工车间的工人,农忙时节又变成侍弄庄稼的农民。“脱了贫,咱也想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2018年,成永刚一家成功脱贫。2019年,依托扶贫政策,再加上勤劳肯干,成永刚一家5口人均收入过万。如今,夫妻俩仅加工索具一项月收入就有5000元左右。这个扶贫工厂俨然成了他们致富的新门路。“要给俩闺女攒嫁妆哩!”成永刚说话时,手里的活也没停下。


多元发展扶贫产业,多种渠道拓展就业,多方发力拉动扶贫消费。近年来,示范区工科委充分发挥工业企业资源优势,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产业扶贫、消费带贫,并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目前,除了巨力钢丝绳的产业扶贫项目,康利纺织、银河纺织等企业还开展手套加工等项目, 济世药业、丰之源等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收购药材、薄皮核桃等协议……济源已有61家企业参与其中,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助力济源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村民增加收入、村里发展经济、工厂有了劳力,工业企业扶贫带贫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此举不仅为村里留住了人,增强了村里的造血能力,更带动了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示范区扶贫办主任贺双福说,当前济源田间地头扶贫项目星火燎原、活力迸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持续增收。下一步,济源将继续大力发挥工业优势,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在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让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充满希望的田野。